七十春秋铮如铁 峥嵘七秩百炼钢
——庆祝中国钢研成立70周年
作者简介:张梦琪,博士,工程师。 2021年7月入职,就职于钢铁研究总院科技信息与战略研究所冶金工程事业部 《中国冶金》编辑部,为期刊责任编辑之一。主要负责期刊稿件初审、编加、校对、发行以及与编委、青编、外审专家、作者等沟通工作。联系电话: 13811917155, 邮箱: zhangmq@chinamet.cn
钢铁者,古已有之。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言:“钢铁有三种:有生铁夹熟铁炼成者,有精铁百炼出钢者,有西南海山中生成状如紫石英者。”以上皆谓之钢铁。钢铁之于国,是工业的粮食,是机械化发展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产品;钢铁之于民,是随处可见的材料,是生活必须品的原料,是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基石。发展钢铁工业,是每个国家工业化发展之初的重中之重;进行钢铁材料全流程的生产研究,是高速机械化、现代化进程的根本要求,为此,中国钢研的前身钢铁研究总院在1952年应运而生。
时移事迁,屡变星霜,历经新中国成立以来钢铁行业的“初探”阶段、改革开放之初开始的“起步”阶段、21世纪以来的“飞速发展”阶段,钢铁研究总院几经更名,几经发展,终于成为今天的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成为我国冶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机构。正如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提到的:“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未经水火,难成坚钢铮铁。中国钢研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伴随着我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七十个春秋、七十载时光,经风雨、历风霜,有水,有火,也有水火淬炼出的闪闪金光。无论是早期在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中做出的贡献,还是如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钢管技术、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大功率IGCT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以及分析测试技术等,均包含着几代人的心血和70年以来的“千锤万锻、百炼成钢”。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炼钢》一文中曾言:“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揉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内里有筋骨,百炼而不废,越炼方越精。炼钢如此,行业发展如此,企业兴盛如此,人亦如此。几代钢研人以助力国家钢铁行业发展为己任,以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材料创新和发展贡献卓越力量为目标,刻苦攻坚、勇于争先,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为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
70年的风霜雨雪,70年的春华秋实,在跟着共和国一同成长的日子里,中国钢研见证了国家飞速发展、走向繁荣富强的过往。而国家,也看到了一代代钢研人坚守岗位、开拓进取的身影。如今,国家钢铁工业已从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钢铁企业的建设也有了新的要求、新的方向。作为一名新钢研人,我愿与前辈、后辈共同努力,坚持“一个钢研、一个目标”,希望在下个70年、下下个70年……谱写华章的钢研精神依然能铮铮如铁,自强不息的钢研人依然能百炼成钢。
作者简介:张梦琪,博士,工程师。 2021年7月入职,就职于钢铁研究总院科技信息与战略研究所冶金工程事业部 《中国冶金》编辑部,为期刊责任编辑之一。主要负责期刊稿件初审、编加、校对、发行以及与编委、青编、外审专家、作者等沟通工作。联系电话: 13811917155, 邮箱: zhangmq@chinam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