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随想

2022-10-30

今年是中国钢研成立70周年和安泰科技成立24周年的重大节点,有时静下来回想一下自己在钢研和安泰工作生活的时光,感慨颇多。

我是1994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四室的。初来乍到,从一名习惯于课桌苦读的莘莘学子变成一个从事金属材料研发和制备的科技工作者,我面临着角色的转换和新岗位的适应。基于当时的大环境,我的新岗位主要是中频冶炼,气雾化制粉。高温,粉尘,工时长,工作环境可谓艰苦。生产任务很多,研发工作也不少。自身也因为工作的苦累和对前景的迷茫而困惑。

是周围的老师傅和同事们教育了我。他们很多人都是当年因为我院承担的国家原子弹分离膜项目而从四面八方来院的。当听闻到当年研发生产分离膜的艰辛过程,制备羰基粉末所遇的危险事故等往事时,我更深刻地了解到金属材料、粉末冶金等领域的前辈们,当初是在何等简陋的条件下创造令人赞叹的成果的。而这些往事的亲历者,这些活生生的人,就在我的面前。他们的事迹让我钦佩,让我警醒,也让我更为务实。现在我所处的工作条件已经是这些前辈实践多年改良后形成的,当初开创时他们更为艰苦。他们能行我为什么不行?金属材料领域的研发和生产本就是一条艰辛之路。钢研院从52年建所伊始,每一份成绩、荣誉,背后都是无数前辈的默默付出。尤其我在深入学习后,了解到因我国在金属材料领域的落后,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等涉及军工和民口的一些窘迫往事,我也萌发了要向老同志学习,为国家金属材料发展尽一份力的信心。

在之后将近10年的工作生活中,周围的老师傅认真的工作态度,耐心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我参与完成了飞机发动机用喷涂高温合金粉,导弹导向舵机用软磁粉等多项军工订单,并参与人工关节、高速钢等一系列民口用合金粉末材料的研制。工作是艰苦的,甚至有时是带有些危险性的。亲历时感觉颇为紧张难受,但至今回想,我的收获也是颇为丰富的。感谢那些老师傅和同事,让我在年轻时,在金属材料领域,无论在理论知识积累上,还是在一线实操的锻炼方面,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安泰科技成立后,我所在的雾化部门成为投资项目之一,老同志纷纷退休,我们也被推到了台前。产业化历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考验。新流程、新厂房、新设备的建设,从研讨设计,合同谈判,过程跟踪监控,调试验收,逼得大家要不断学习充电。

还记得厂房设备刚建好投产时,为实现早日达产,经多方努力拿到一个5吨粉末的订单,但工期紧,产品质量要求苛刻。要知道,以往我们一周的产能也就几百公斤。为完成这一单,大家也都是拼了。现有人员不足,技术、管理、市场等部门人员,全部变身生产人员,紧急招一二线操作工人,边生产边培训,各尽所能,现场分两班,每班12小时的运转,人歇设备不歇地运转,坚持了一周多终于赶完。加上往返路上时间,不少人在家都不足8小时,完工后都说休息不足,再也坚持不下去了。现在想那时一是年轻,二是大家都有些创业的激情,居然坚持完成了,想想都觉不易。还记得经常夜里两三点钟被现场人员电话叫醒,告知现场故障情况,催要解决措施,整得难以入眠。

就这样边干边学,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产业项目也跌跌撞撞地向前推进。慢慢的,组织框架流程的磨合设立,相应岗位人员的填充锻炼,人员理念的培训提升,等等,投资项目越走路也越平坦了。现在想想,安泰科技不仅有资金,有钢研那里继承的技术积累,更是为很多人提供一个创业的平台,使我们大家除了做研发之外,还可以投身实业,发挥自身在市场开拓,企业管理等更多领域的长处。

钢研已经有70年历史了。作为一家有浓厚军工印记的冶金和金属材料研究院,国资委重要研究单位,有让人津津乐道的往昔。联想到近年来我国战机、军舰的迅猛增长,核工业和航天等领域的发展远景,可以说,国内军工及高科技领域需求旺盛,机会多多。我院建院70周年和安泰成立24周年,是一系列新辉煌的开始,我也愿为此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安泰天龙

王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