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研70周年院庆抒怀

2022-10-30

中国钢研70周年院庆抒怀


作者简介:彭云,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焊接研究所首席专家。获得多项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其中冶金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四等奖1,,累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负责、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军工配套项目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数十项,在国际和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数十篇论文被SCI、EI收录。参与编写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5起草国家标准2部,建设部标准1部。

 

我很庆幸,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30多年里,我参与并见证了钢研的不断发展。这期间也经历了诸多人和事,很想借此抒发情怀。

打开电脑,准备敲键盘码字时,却发现头绪太多,竟不知从何处切入。这30多年有太多的变化:苏联解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中美关系微妙变化……这些看似离得很远的大形势,实际上密切影响着钢研的运行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典型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研究院,逐步进入并适应市场经济,组织、人事、思想和运行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初来钢铁研究总院时,见到整洁美丽肃静的工作区,以及院大门站立着端庄威武的武警战士,我肃然起敬。我意识到,我来到了国内一流的钢铁冶金材料研究院,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所在的第八研究室,以前只负责为新钢种研制配套焊接材料,任务由科研计划部门下达,踏踏实实完成计划研究进度就是好员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传统的计划科研项目锐减,在市场找任务成为不得已的选择。在没有现成模式参考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于是农村实行得较成功的承包制,被移植过来,出现了“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担指标”的管理方式。这种运行方式虽然在客观上导致人心浮动、部分年轻员工离职,但也使钢研很快适应了市场经济的环境。经过后来的结构调整、成立上市公司等措施,原来的计划体制研究院成功发展为有限公司,业务范围、员工人数、技术水平、整体规模等都得到了很大发展。现在,钢研不仅有高科技产品,在国家项目竞争上也很有实力,有一大批高水平的专业和管理人才。

写到这里,我还是没有理清,在国内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不可避免出现的经济利益交织冲突的复杂环境中,为什么钢研不仅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还能获得快速发展?我不知道,但并不焦虑,我相信,在院庆过程中,通过与同事的深入交流,通过领导的释疑,我能够很快获得答案。

最近在微信朋友圈中,我见到一篇文章,是我以前指导的一位博士毕业生转发的关于某位两弹一星功臣的事迹,看了很受感动,让我想到了钢研每年一次的研究生学位授予典礼。典礼上,听干勇院士介绍钢研老一辈科学家的类似事迹,以及钢研对国防和经济建设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我每次都热血沸腾,我想,在坐的研究生们也一定有同感。老钢研人这种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通过传帮带,一代代继承了下来,现在的钢研,保留了浓厚的学术气氛、不断创新的科研精神,以及一贯的重视人才传统,我想,这也是钢研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

我期待着钢研70周年庆典日,期待在庆典上再次听到集团领导激动人心的讲话,期待那时我能真正理解钢研发展的精髓。

钢研总院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