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七十载,前路大可期

2022-10-30

时间的长河滚滚向前,带走了历史,留下了记忆,也留下了属于中国钢研的熠熠生辉。看如今,斗转星移,我们迎来了钢研的70周年,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悠悠岁月中,中国钢研始终秉持着初心使命,以昂扬的姿态不断前行着。

穿越时空的轨迹,我走入了70年前的旧时光。1952年,承载着共和国的期望,钢铁工业试验所(总院前身)成立了。那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内忧外患交杂,国内解决温饱都是难题,更不要说做研究了。在大环境的影响下,钢铁研究总院受到种种限制,不仅在技术人才上没有优势,各种配套资源也相当匮乏。不过,好在先辈们都没有放弃,他们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把心拧成一股绳,硬是在恶劣的条件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研究之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试验所曾为中国的几个钢铁基地建设进行了各种资源和原材料的分析检验和工艺试验,为祖国钢铁事业的起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8年,新中国成立不到十年,大炼钢铁刚刚开始。所有人斗志昂扬,要从无到有,干出一番事业,为祖国的钢铁发展作出有力贡献。条件不足,就创造条件。困难太多,也要排除万难。在此期间,总院大力发展新材料的研究,增建了合金钢、高温合金、精密合金、粉末冶金、难熔合金及其配套的专业技术机构,研究出一大批钢种和合金,在建立中国的合金钢及合金系统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从那以后,中国钢铁行业以钢铁研究所为领头羊,为中国钢铁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砥砺前行。

时间继续飞速流逝,眨眼间,钢铁研究总院成立十年了。这时的钢铁研究总院焕然一新,不再有初生的弱小和微不足道,而是钻研技术,深耕钢铁研发,为我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事业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5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一个又一个成就的背后,都有着钢铁研究总院的身影。长期秉承“求实、创新、诚信、高效”的钢研精神,倡导和保持“面向生产、使用和基层(深入车间)的一竿子插到底”和“行胜于言”的工作作风,承担了大量国家重点项目,国际合作和企业合作项目。而它的内敛,低调,铸就了辉煌的启蒙篇章。

时间不会停止脚步,钢铁研究总院迎来了40周年、50周年,走过了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钢铁研究总院研发的大量钢种已成功应用于航天、航空、核技术、兵器、舰船、水电、火电、化工、石油、铁路、汽车、机械、建材、轻工、环保、电子、海洋开发等国防和国民经济众多领域,半个世纪以来的风雨历程铸就了我国钢铁材料技术发展的坚实丰碑和辉煌成就。也是在这期间,钢铁研究总院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他们也是中国钢铁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孙珍宝、吴宝榕、刘荣藻、刘嘉禾、陆世英、王世章、翁宇庆、吴玖……一个又一个名字,留存在钢铁研究总院的丰碑之上,为后来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光辉的榜样。

如今,时间已经来到了2022年,钢铁研究总院也迎来了70岁的生日。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沉浮,今天的钢铁研究总院,已经是中国钢铁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一个又一个前沿技术的研发,一本又一本专业的书籍、文献,都是钢铁研究总院奉献自我、助力祖国发展的最佳证明。

今年是钢铁研究总院成立70周年,在这风雨兼程的70年中,钢铁研究总院做出的成绩我们有目共睹,它制造的钢种不仅成功应用于国防领域,在国民经济领域也能看到身影。半个世纪以来的努力没有被辜负,钢铁研究总院用切身行动向我们证明了它“顽强拼搏,奋勇向上”的坚定决心,以其不变的信念为钢铁材料技术的发展树立了一座座璀璨的丰碑。说起成就,不得不提到那些隐藏于荣誉背后的无名英雄们,正是因为他们,中国的钢铁事业才能在风雨中挺直脊梁,为祖国的发展续写新篇章。当前,我们的钢铁研究总院经历几十年的沉浮,已经变成中国钢铁事业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老一辈钢铁英雄身上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铭记。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向先辈们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在保证研究质量的同时,提升研究效率。

70年的漫漫长路,70年的秣兵历马。为了心中那一抹红色信念,一代又一代钢研人披荆斩棘,力克时艰,用智慧和信念克服种种困难,积极投身于钢铁事业的建设中。相信在未来,钢铁研究总院也将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为中国的钢铁材料研发工作再创佳绩,为我国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峥嵘岁,七十春秋,栉风沐雨奋行舟;辉煌业,壮心可酬,斩浪劈波再争流。展涛声催人急,钢研正是腾飞时。此时天地携手与共,我相信,钢研必有大好蓝图,辉煌新篇!


中国钢研数字化研发中心在读博士生

杨依霖